广西艾滋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简介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西医科大学紧密围绕广西HIV/AIDS重点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002年成立广西医科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2003年组建艾滋病防治研究团队,2004年本实验室建立了全国高校第三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2008年实验室主任梁浩教授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实现广西历史新突破2010年成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2013年成为广西重点实验室,2014年研究团队分别获得广西自治区高校“百人计划”创新团队和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021年牵头建立中国(广西)-东盟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2022年牵头建立广西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工程研究中心。


本实验室目前拥有固定成员27人,其中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人才占比60%以上,流动研究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7。实验室主任及团队负责人是中国流行病学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广西医学科学实验室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主任梁浩教授。学术委员会顾问为传染病研究著名专家徐建国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CDC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教授。本团队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科研素质高、团结协作的科研队伍


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艾滋病及其区域高发机会性感染疾病早期防治研究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原创性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主要围绕三大方向(1)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和精准干预研究、(2艾滋病区域性高发机会性感染免疫机制研究及(3HIV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模型构建及药物筛选,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包括:(1)率先在我国开展新型的生物预防干预技术(包皮环切和暴露前预防用药)预防艾滋病研究,实现了广西科研人员成功申报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历史性突破。(2)率先开展中越边境艾滋病分子传播网络研究,为广西艾滋病精准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3)首次在国际上揭示毒品滥用损害机体天然免疫,从而促进HIV感染和复制,研究结果发表后受到美国知名专家文章评述。(4从天然免疫、肠道菌群、表观遗传等多角度揭示了HIV及其高发机会性感染(MtbHCV马尔尼菲篮状菌)的病原-宿主互作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得到同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5首次构建HIV等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多类器官、多组织可变剪切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感染性疾病的可变剪切提供工具和平台


近年来,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及子课题4、美国NIH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省部级项目17,截止目前,实验室发表科研论文350多篇,其中包括在《Lancet Global HealthHepatology》、《Blood》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 175篇,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策咨询成果三等奖1项。主编论著2部,主编/副主编教材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其中7项已获授权。实验室研究成果整体水平处于国内一流部分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实验室以学科前沿和广西艾滋病防治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结合广西特色,秉承“笃志创新、育桢克艾”的宗旨,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以高水平人才培养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培养和汇聚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着力构建广西艾滋病及其机会性感染疾病的防治体系,自主创新研发艾滋病和机会性感染防治产品。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国际视野推进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为引领广西艾滋病领域的科学创新、支撑我国艾滋病科学发展做出贡献。